脑中风防患于未然
脑中风发病急,病死率高,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。中风的死亡率也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,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,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,因此,加强对全民普及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,才会真正获得有效的防治效果。
中风有哪些先兆症状
中风大部分都会先出现一些先兆症状,认识中风的先兆症状,及早治疗,对预防中风有重要意义。中风先兆的主要症状有:阵发性头晕、目眩,发作性偏身麻木等感觉障碍,短暂性舌强语涩、吐词不清或失语等语言障碍,短暂性一偏肢体活动不利或瘫痪,瞬时性黑蒙等视力障碍,晕厥发作以及头胀痛,手指麻,健忘,肌肉颤动,步履不稳等。这些症状不一定要全部具备,如果年龄在40岁以上,有高血压病、动脉硬化、高血脂症、冠心病、糖尿病和短暂性脑缺血等病史,只要出现一两种症状,就应引起重视,及时诊治。
中风的症状:
1、头痛:无论是脑出血或脑梗死,头痛非常常见,亦是一个重要的脑中风症状和信号。
2、呕吐:一般是伴随头痛一起出现的,也非常常见,其特点是多为喷射状呕吐。如遇有呕吐咖啡色(酱油样或棕黑色)液体,表示病情非常为重。
中风,又称脑血管意外,是一种中老年的常见病,具有发病迅速、死亡率高、致残率高和恢复缓慢的特点,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镇居民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二位,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。面对虎视眈眈的‘中风’恶魔,是坐以待毙,还是奋起抗争,防中风于未然?无疑后者更为可取,特别是中风的高危人群和中风先兆患者,更要积极预防,十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中风是可以预防的。
哪些人是中风的高危人群
⒈ 高血压病患者 长期高血压的作用可引起小动脉变性和形成微动脉瘤,当血压突然升高就会导致高血压脑出血,脑出血有70%是由高血压引起的。高血压还可引起和加剧动脉粥样硬化,导致脑梗塞,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与脑梗塞的发生机会和严重程度成正比。
⒉糖尿病患者 中风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,糖尿病患者发生中风比正常人高出5倍。约有10-30%的中风患者有糖尿病史。
⒊高血脂症患者 血液中甘油三脂、胆固醇和β-脂蛋白的浓度越高,越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,因而患中风的机会就越多。
⒋心脏病患者 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可引起脑缺血而致脑梗塞,风湿性心脏病栓子脱落可造成脑栓塞,心肌梗塞可致脑血管痉挛而脑梗塞和脑水肿。
⒌血液流变异常者 血液流变的异常如全血粘度增高、红细胞变形性异常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大大增加,红细胞压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增高是发生脑梗塞的危险指标,近年来根据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作出中风预报,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。
⒍嗜烟酒者 吸烟者吸烟量及烟龄与中风发病率成正比,吸烟者患脑梗塞比不吸烟者高数倍。长期吸烟引起血管壁增厚,脂质沉积,管腔变窄,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,故易出现中风。长期酗酒会升高血压,易引起脑出血。
⒎中年以上男性 一般40岁以下较少出现中风,45岁以上发病率逐渐增加,50岁以上中风的死亡率增高,55岁以上,每增加10岁,中风发病率增加一倍。中风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,男女比例为⒈5:1。
⒏家族中有人患中风者 中风有家族性倾向,有中风家族史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3-4倍。
中风的预防措施
预防中风一方面要及时防治引起中风的一些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病、动脉粥样硬化、高血脂症、糖尿病、风湿性心脏病和冠心病,阻断中风的病理基础;另一方面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。清代医家李用粹在《证治汇补》中指出:“平人手指麻木,不时眩晕,乃中风先兆,须预防止,宜慎起居,节饮食,远房事,调情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