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中风的康复
一、运动疗法
运动疗法是指应用各种运动训练手段来治疗肢体功能障碍,矫正运动姿势异常的方法。
(一) 传统的运动疗法
传统运动疗法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,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,增强肌肉协调能力,平衡功能训练,步行能力训练,增强心肺功能训练等。
(二)神经生理学方法
神经生理学方法又称神经发育疗法( NDT ),它是依据神经正常生理及发育过程,运用诱导或抑制的方法,使患者逐步学会如何以正常的运动方式来完成日常生活动作。 NDT 是主要针对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,包括 Bobath 疗法、 Brunnstrom 疗法、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( PNF )、Rood 疗法等。
(三)其他
包括近年发展的神经康复新技术,如运动再学习方法( MRP )、强制性运动疗法( CIMT )、音乐疗法、运动想象( MI )等。
二、 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
(一)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
1. 保持肢体良好的体位,即良肢位的摆放。
2. 体位转换:偏瘫患者急性期的体位转换非常重要,无论处于何种体位,如果长时间不进行体位转换,就会在该姿势下出现软组织挛缩。
3. 适当的被动运动:可保持肌肉的生理长度和张力,保持关节的活动度。
(二)改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
早期康复是非常重要的,它可以防止康复进程的合并症的发生,可以尽早促进功能恢复,可以预防异常的身体姿势,预防关节活动的受限、疼痛和挛缩,预防压创,坠积性肺炎、深静脉血栓等。
1. 改善组织挛缩:可进行关节伸张训练和摆动训练等。
2. 缓解肌痉挛:可进行收缩 - 松弛训练和维持 - 松弛训练等。
三、良肢位摆放
(1)保持床上卧位正确姿势的意义
急性期患者大部分时间在床上度过,因此这时的床上卧位姿势格外重要。不良姿势会加重痉挛程度,甚至会造成关节挛缩的严重后果,可以说,保持急性期床上的正确卧位关系到 康复的成败,必须给予重视。
(2)偏瘫的异常运动模式
右图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异常的运动模式。可以看到:患者的上肢常表现为肩关节的内收、内旋;肘关节的屈曲;前臂的旋前;腕关节的屈曲,以及掌指关节的屈曲。下肢,髋关节主要表现为一个外展、外旋;膝关节是伸展的姿势;踝关节则是下垂、内翻。
四、 肌力增强及耐力训练
急性期即可开始进行肌力训练,可采用辅助主动运动、主动运动、抗阻力运动和等长运动等。一般情况下, 3 级以下肌力时可采用辅助主动运动、神经肌肉电刺激、运动再学习、生物反馈、运动想象等训练, 3 级以上肌力可进行主动运动、渐进性抗阻力运动、等长运动等。
五、 肌痉挛的治疗
肌痉挛的治疗在脑卒中偏瘫的患者非常重要。因为痉挛严重的患者,会限制关节的活动,不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。
(一)应该要去除引起痉挛的因素
(二) 保持良肢位
(三) 局部缓解痉挛的手法
(四) 口服抗痉挛药物
(五) 局部神经阻滞治疗
(六)其它
六、 提高平衡能力训练
提高平衡能力训练的基本原则,应该是从最稳定的体位逐步过渡到最不稳定的体位。一般来讲卧位是最稳定的体位。然后是坐位平衡,然后是爬行位平衡,接下来是双膝的跪位平衡,然后是立位平衡。身体重心是由低到高,逐渐过渡。平衡的训练要首先从静态的平衡逐渐过渡到动态的平衡。
七、 步态训练
根据步态分析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, 步态分析,一般有两种方法,一是肉眼观察患者的步行姿势。另一个是通过专门的步态分析仪器,进行更加精确的步态分析。根据这些步态以及走路情况的障碍点,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。如站立位伸髋训练、膝关节屈伸控制训练、膝关节屈伸控制训练、踏步、迈步及行走训练、减重步行训练,以及躯干及骨盆协调性训练等。
八、感觉障碍的训练
(一)功能再训练
目前尚无规范、统一、标准的训练方法,一般多进行与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的深感觉及复合感觉功能的训练。 如对浅感觉进行局部的刷擦,用黄豆、绿豆,或是其他的粗糙的东西,在皮肤上面进行反复的刷擦,希望患者能够建立比较好的感觉环路。对于深感觉障碍,特别是关节位置觉、运动觉有障碍,很容易出现一些损伤,对运动恢复的不利。深感觉障碍的训练,目前主要使用关节挤压、视觉的代偿等反复的刺激,希望能对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。目前感觉功能的训练还是一个难点。
(二)代偿疗法
对于深、浅感觉完全消失或严重受损时,为避免患者受伤,应考虑使用代偿疗法。可充分利用视觉、听觉、护理等进行代偿。 必要时可以进行辅助支具的安放,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,对于患者整体的 ADL能力提高有一定的帮助。
参考阅读:急性脑卒中DELP治疗系统 中国卒中宣言 脂蛋白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 什么是“坏”胆固醇?什么是“好”胆固醇? 血液流变学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中风的最新防治方法